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卫生资格作弊案曝光,后果严重!

时间:2025-04-22 14:57:43

近期,多起卫生资格考试作弊案相继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案件不仅严重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也损害了行业的声誉和公信力。官方对此迅速做出反应,通报了相关处理结果,对涉事考生的成绩予以取消,并记入个人档案。这一举措彰显了维护考试纪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同时也给广大考生敲响了警钟。

在贵州,一起利用无线电设备实施作弊的案件浮出水面。调查发现,某考生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微型无线接收器等作弊工具,企图在考试中传递答案。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行为被监考人员当场识破,并受到了严厉的处罚。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考试成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不仅违背了考试原则,更触犯了法律底线。

无独有偶,四川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作弊案件。一名考生因平时工作繁忙,担心无法通过考试,竟铤而走险,选择购买虚假答案以图蒙混过关。然而,他的如意算盘并未打响,考试过程中被细心的监考老师发现异常,最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这起案件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勤勉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道。

除了上述两起案件外,还有多地也曝出了类似作弊事件。有的考生心存侥幸,携带小抄进入考场;有的则试图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作弊,如使用智能手表等设备接收外部信息。这些行为无不暴露出部分考生对考试纪律的漠视和对诚信原则的背离。他们或许认为作弊能够带来一时的利益,但却忽视了由此带来的长远后果——一旦被发现,不仅成绩无效,还会留下难以抹去的污点,甚至面临法律的制裁。

面对频发的作弊现象,相关部门采取了果断措施加以整治。一方面加强了考场监管力度,采用人脸识别系统、金属探测仪等先进技术手段防止作弊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一旦发现作弊立即取消成绩并记入个人档案,情节严重者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还通过媒体曝光等方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让潜在的作弊者不敢轻易跨越雷池一步。

诚然,要彻底杜绝作弊行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首先应当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及作弊行为的严重后果;其次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技术保障体系,从源头上减少作弊机会的存在;最后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鼓励人们追求真才实学而非投机取巧的心态。只有这样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真正维护好考试这片净土的安全与纯净!

卫生资格考试作为衡量专业人才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保持它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更是关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每一次考试的每一个环节坚决抵制一切形式的作弊行为共同维护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