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央视曝光!神药真相令人胆寒
时间:2025-04-27 10:49:35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朋友圈似乎成了各种“神奇”事物的集散地,从养生秘籍到减肥妙招,再到号称能“包治百病”的神药,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然而,当这些所谓的“神药”被央视等权威媒体一一曝光时,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曾经让我们深信不疑的“奇迹”,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这些“神药”往往披着科学的外衣,打着“传统秘方”“高科技提取”等旗号,利用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疾病的恐慌,进行夸大其词的宣传。它们承诺能迅速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甚至延年益寿,仿佛只要一服用,就能立刻摆脱病痛的折磨。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以某款曾在朋友圈风靡一时的“减肥神药”为例,它声称无需节食、无需运动,只需每天服用一颗,就能轻松瘦身。无数爱美人士被其诱惑,纷纷掏钱购买。然而,服用后不仅效果大打折扣,更有甚者出现了头晕、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经过专业机构检测,这款“神药”中竟然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成分,长期服用可能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再比如,一些针对老年人的“降压神药”“降糖神药”,也常常以“纯中药制剂”“无副作用”为卖点,吸引老年人纷纷购买。但这些药物往往未经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无从谈起。有些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疗效”,非法添加了西药成分,导致老年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过量摄入药物,引发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这些“神药”为何能在朋友圈大行其道,甚至骗过不少人的眼睛呢?一方面,这与人们缺乏科学素养和健康知识有关。很多人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容易被商家的虚假宣传所迷惑。另一方面,也与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关。朋友圈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圈,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往往基于信任关系进行分享。因此,一旦有人推荐某款“神药”,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多人盲目跟风购买。
监管的缺失也是导致“神药”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国家对于药品的生产和流通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朋友圈等微商渠道往往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一些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逃避监管,大肆售卖假冒伪劣药品。
面对朋友圈疯传的“神药”,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上当受骗呢?首先,要增强科学素养和健康知识,学会辨别真伪信息。对于任何声称能“包治百病”的药物,都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其次,要理性对待朋友圈的分享。即使是熟人推荐,也要自己多做功课,查证药物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最后,要积极举报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有人在朋友圈售卖假冒伪劣药品,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神药”的温床。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每一款药品,不要被虚假宣传所蒙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自己的健康,避免陷入“神药”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