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学术论文返修实战指南:如何优雅应对审稿人的灵魂拷问
时间:2025-05-22 17:44:45
学术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老话:“好的研究都是被审稿人磨出来的”。这话虽然带着点调侃,但仔细想想确实在理——去年《自然》子刊统计显示,85%的论文都要经历至少三轮修改才能见刊。咱们今天就用几个真实案例,看看研究者们如何见招拆招。
方法论争议:统计模型引发的拉锯战
去年有个团队研究身高与慢性病关系,审稿人直接开炮:“用线性回归分析非线性关系,就像用直尺量腰围”。这话够狠吧?但作者没炸毛,反而补做了多元回归和分层分析,还把统计软件的操作截图打包上传。有研究者统计过,方法论类争议占自然科学论文返修率的43%,这时候最好的策略就是像拼乐高那样,把每个分析步骤拆开给审稿人看。
数据真实性疑云:显微镜下的信任危机
医学领域有个经典案例,某抗癌药物实验的细胞成像图被质疑有PS痕迹。作者团队二话不说,把原始显微镜录像上传到公共数据库,连实验日志都扫描成PDF。这招聪明在哪呢?就像网购给了带开箱视频的差评回复,让人挑不出毛病。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原始数据必须"裸奔",连Excel的公式栏都得截图。
语言表达陷阱:学术黑话引发的误会
见过最搞笑的审稿意见是给中国学者的:“您是把谷歌翻译当二作了吗?”。虽然刻薄,但暴露了非母语作者的痛点。后来作者找了专业润色机构,还把修改痕迹用不同颜色标出来,活像老师批改作文。记住,专业术语要像给奶奶解释智能手机那样,既准确又通俗。比如"异方差性"可以解释成"测量误差像喇叭口越吹越大"。
创新性攻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舞蹈
社会科学领域有篇论文研究社区治理,被批"创新性不如居委会大妈的工作日志"。作者巧妙地把前人研究做成对比表格,用星号标出自己的新发现,就像手机发布会对比竞品参数。更绝的是他们引入了动态博弈模型,把社区矛盾量化成数学公式,这下审稿人也没话说了。
这些案例看着像学术版的《舌战群儒》,其实核心就三招:态度比学霸还谦逊,证据比侦探还齐全,解释比导游还耐心。下次遇到审稿人拍砖,别急着上火,记得这些实战经验——毕竟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被怼过七八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