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儿童低血糖的隐蔽信号:如何识别与应对

时间:2025-06-11 16:16:31

在儿科门诊中,儿童低血糖常因症状隐蔽被家长忽视,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当孩子出现面色苍白、出汗颤抖、嗜睡烦躁或进食困难等信号时,这些看似普通的生理表现,实则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警报。

面色苍白:贫血不是唯一答案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脸色发白时,首先联想到贫血。确实,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会导致血红蛋白下降,使皮肤呈现苍白色。但低血糖同样会通过抑制血液循环功能,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表现为突然的面色苍白。与贫血的渐进性发展不同,低血糖引发的苍白往往伴随其他急性症状,如手脚冰凉或反应迟钝。若孩子进食后脸色逐渐恢复,需优先考虑血糖波动问题。

出汗与颤抖:被误读的“生长痛”

孩子大量出汗和肢体颤抖常被归因于生理性因素,例如室温过高或运动后的正常代谢反应。然而,低血糖导致的出汗具有突发性和不协调性——孩子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出现额头、后背的冷汗,同时伴随手指细微震颤,类似“握不住铅笔”的无力感。这种颤抖源于血糖不足时,神经系统为获取能量而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尤其夜间深度睡眠阶段,儿童新陈代谢旺盛,若晚餐摄入不足,更易引发低血糖性盗汗,与普通生理性出汗的区别在于可能伴随惊醒或哭闹。

嗜睡与烦躁:血糖波动的双向信号

低血糖对儿童神经系统的影响呈现矛盾性表现:初期可能出现异常兴奋、哭闹不止,随后转为嗜睡甚至昏迷。这与单纯睡眠不足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嗜睡不同,后者通常有明确诱因如发热或咳嗽。低血糖性嗜睡的特点是“难以唤醒”,即使长时间睡眠后仍精神萎靡。学龄期儿童还可能表现为注意力断崖式下降,例如上课时突然趴桌昏睡,这种状态与血糖水平骤降直接相关。

进食困难:被低估的恶性循环

挑食、厌食常被视为儿童成长中的普遍问题,但持续进食障碍可能导致糖类摄入不足,进一步诱发低血糖。尤其青春期儿童为追求苗条身材刻意节食时,体内肝糖原储备迅速耗尽,出现餐前手抖、心悸等低血糖前兆。婴幼儿则可能因吞咽协调性不足,导致有效进食量减少。家长需警惕孩子拒食后出现的异常症状,如舔嘴唇、咀嚼空气等代偿行为,这些可能是身体对血糖不足的本能反应。

三层防御:家庭管理的黄金法则

预防儿童低血糖需要建立“监测-干预-教育”体系。对于婴幼儿,建议在夜间喂食后2小时监测脚底血糖,学龄儿童则可使用动态血糖仪追踪在校期间的波动规律。干预措施需分层实施:急性期给予10-15克快糖食品(如半杯果汁),后续搭配蛋白质缓糖组合(如牛奶配全麦面包)。家长教育应聚焦症状识别,例如将低血糖颤抖比喻为“手机电量不足时的自动关机”,帮助非专业人士理解机体代偿机制。

儿童低血糖的干预窗口极短,但通过系统观察和科学应对,完全可避免其对大脑发育的潜在损伤。当异常症状反复出现时,务必联合儿科与营养科进行多维度评估,而非简单归因于“体质问题”。毕竟,孩子的健康警报系统从不无故拉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