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2025年医保药品扫码新规解读
时间:2025-06-24 09:41:31
随着2025年医保监管体系的全面升级,医药行业即将迎来一项关键变革:自7月1日起,药师在销售药品时需通过扫码全量采集药品追溯码,这一举措被业内称为医保基金结算的“电子守门人”。新规通过技术手段将药品流通的“隐形轨迹”转化为可监控的数字化记录,但政策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行业实际,对特殊品类药品实行差异化管理。
政策核心:扫码与医保结算的强制绑定
从2025年7月1日开始,药品销售环节的扫码操作将成为医保基金结算的前置条件。这意味着,未完成追溯码采集的药品将自动被医保支付系统“拒之门外”。这一机制类似于高速公路的ETC系统——只有通过扫码“闸机”,药品才能进入医保报销通道。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政策实施前已采购的无码药品,监管部门设立了过渡性解决方案:允许药店将其纳入“无码库”临时管理,并标注具体来源与库存数量,暂时不影响医保结算。这种设计既避免了库存药品的突然“断供”,又为行业留出了数据化改造的缓冲期。
非“一刀切”的智慧:五类药品豁免清单
政策特别明确中药饮片、院内制剂等五类药品可暂不纳入扫码范围。这种精细化分类如同为特殊药品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其背后反映出监管部门对中医药特色管理体系与医院制剂个性化生产模式的尊重。以中药饮片为例,其原料来源复杂、包装规格多样,强制赋码可能大幅增加企业成本。这种豁免既维护了传统医药的独特性,也避免了政策“水土不服”可能引发的供应链紊乱。
两步走战略:渐进式全覆盖路径
监管部门采用分阶段推进策略:第一阶段聚焦销售终端扫码,第二阶段逐步向上游生产环节延伸。这种“从下游倒逼上游”的改革思路,类似于先修好排水管网再治理水源,通过终端数据采集反向推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药店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同步完成系统升级、人员培训和无码库存清理三项任务。特别是对中小型药店而言,需在剩余过渡期内尽快消化无码库存,避免政策全面实施后出现“数据断崖”。
技术赋能与监管升级的双重效应
追溯码系统的全面应用将产生“一码双雕”的效果:一方面,每个药品最小包装上的唯一标识如同“电子身份证”,可精准追踪流通全程,有效遏制串货、假药等乱象;另一方面,医保部门通过扫码数据可建立药品消耗的“数字镜像”,为基金使用分析提供实时依据。有业内人士比喻,这套系统相当于给医保基金装上了“CT扫描仪”,使每一分钱的流向都清晰可查。
行业应对的三大关键点
对于药品零售企业,新规意味着运营流程的深度重构。首要任务是建立“人机协同”的扫码规范,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结算中断;其次需完善“无码库”动态管理系统,定期向监管部门报送库存变化;最重要的是重构采购策略,优先选择已完成赋码改造的供应商。如同汽车4S店需要同步更新诊断设备以适配新款车型,药店的信息系统也必须具备与追溯平台实时对接的能力。
这场以扫码为切入点的监管革命,实质是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政策在强化监管刚性的同时,通过分类管理、过渡安排等柔性设计,展现了制度创新与行业发展规律的精准平衡。随着7月1日节点的临近,全行业正站在从“纸质台账”迈向“数字孪生”的历史拐点,其深远影响或将重塑中国药品流通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