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藿香正气散:祛暑湿调脾胃的千年良方
时间:2025-06-26 10:18:07
夏季的湿热气候常让人感到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这些症状背后往往隐藏着脾胃被湿浊困阻的病理机制。此时,一剂传承千年的经典方剂——藿香正气散,便如同为身体打开一扇通风除湿的窗,既能驱散表邪,又能调理中焦气机。其组方精妙之处在于融合了解表与化湿的双重作用,犹如一把兼具扫帚与风扇功能的工具,既清扫体内黏腻的湿浊,又促进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动态平衡。
解表化湿:破除暑湿的第一道防线
当夏季风寒夹杂湿气侵袭体表时,人体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困等"外湿"症状。藿香正气散中的广藿香作为君药,其芳香之气能穿透湿浊,如同在闷热的房间点燃一支醒神香,既能发汗解表,又可化湿醒脾;配伍紫苏叶与白芷,三味药形成"解表铁三角",紫苏叶的辛温特性可驱散肌表风寒,白芷则专攻头面湿浊,特别适合缓解夏季吹空调受凉后出现的头重如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成分能显著抑制肠痉挛,其解痉效果接近西药阿托品,这解释了为何服药后腹胀腹痛能快速缓解。
理气和中:重建脾胃的升降之枢
湿浊内困脾胃时,常见腹胀如鼓、呕吐泄泻等"内湿"症状。方中白术、茯苓这对"健脾黄金搭档",像干燥剂般吸收胃肠多余水分;陈皮、厚朴则如同疏通下水道的工具,通过行气消胀恢复胃肠蠕动功能。更精妙的是大腹皮的运用,这味槟榔外果皮制成的药材,具有独特的"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消除胀满又不伤正气,配合半夏的降逆止呕功效,对暑天饮食不洁引起的呕吐腹泻尤为有效。研究发现,该方剂能阻断组胺和乙酰胆碱诱导的肠痉挛,这正是其快速止吐镇痛的现代科学依据。
组方智慧:四时感冒的立体解决方案
藿香正气散的配伍结构暗含"三焦同治"的思维模式:上焦(肺系)由桔梗宣发肺气,中焦(脾胃)靠藿香、陈皮等调理气机,下焦(肠腑)则通过大腹皮、茯苓通利二便。这种立体化作用网络使其不仅适用于暑湿感冒,对四季常见的胃肠型感冒也有显著效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夏季使用时可配合热饮发汗,而春秋季应用则宜温服和胃,体现中医"因时制宜"的辨证思想。现代剂型改良中,酒精型制剂更利于发散表邪,而无酒精版本则适合驾车人群或儿童,选择时需辨明体质与需求。
使用警示:超越常识的认知边界
虽然藿香正气类药物被奉为"家庭常备药",但存在两大使用误区:一是将暑热证(高热烦渴)误作暑湿证处理,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二是忽视酒精成分与头孢类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空调房受凉伴胃肠不适者,该方堪称对症良药;但若出现明显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则需结合补液治疗。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以免影响药效发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剂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古老配方,依然以其严谨的组方逻辑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守护着人们的健康。当暑湿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隐形杀手时,正确理解并应用藿香正气散,无异于掌握了一把打开夏季养生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