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饥饿快血糖高?警惕代谢异常

时间:2025-07-04 11:57:52

经常感到饥饿,明明刚吃过饭却很快又饿,甚至多吃几口血糖就飙升?这种“饿得快、血糖高”的循环,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若同时伴随口渴、尿频、疲劳或视力模糊等症状,更需警惕血糖代谢异常的可能。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并采取科学干预,才能打破恶性循环。

饥饿与高血糖的“鸡生蛋”关系

当血糖水平持续偏高,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获取能量,身体会误判为“能量不足”,从而触发饥饿信号。这种“假性饥饿”促使人们摄入更多食物,而高糖饮食又会进一步推高血糖,形成闭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糖食物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加剧对糖分的依赖感,类似成瘾机制。研究甚至发现,即使不导致肥胖,高糖饮食本身也会对代谢健康产生独立危害。

从症状到本质:为什么身体在抗议

典型症状如异常口渴,源于高血糖导致血液渗透压升高,引发大脑口渴中枢的持续刺激;而尿频则是肾脏试图通过排尿排出多余血糖的表现,尤其在夜间可能更显著。视力模糊则与高血糖引起的眼球晶状体渗透压变化有关。这些信号如同汽车的仪表盘报警灯,提示机体代谢系统已超负荷。

饮食重构:三阶梯控糖法

1.主食革命:粗粮取代精制碳水

将白米、白面替换为糙米、燕麦、荞麦等全谷物,其富含的膳食纤维像海绵一样延缓糖分吸收,避免餐后血糖剧烈波动。例如用燕麦粥代替白粥,可使血糖上升速度降低约40%,饱腹感延长2小时以上。

2.蛋白质+膳食纤维的黄金组合

每餐搭配手掌大小的优质蛋白(如鱼虾、豆制品),配合两拳量的深色蔬菜。这种组合如同建造血糖的“缓冲堤”:蛋白质提供持续能量,蔬菜中的纤维形成物理屏障,减缓糖分释放。

3.微量营养素的精准补充

铬、镁等矿物质是胰岛素作用的“催化剂”,可通过坚果、海藻等补充。维生素B族则像代谢流水线上的工人,帮助糖类高效转化能量。一份包含菠菜、牛油果、三文鱼的沙拉,能同时提供上述多种营养素。

破解饥饿感的实战技巧

时间差饮食法:在饥饿感来临前30分钟食用少量坚果(如10颗杏仁),其健康脂肪可提前激活饱腹信号。

质构调整:将水果改为整个食用而非榨汁,咀嚼过程能向大脑传递更强的满足信号。

温度干预:餐前饮用300ml温水,可暂时增加胃容积,减少暴食风险。

长期管理:超越饮食的代谢修复

除了饮食调整,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能提升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效率,相当于给细胞“解锁”更多糖分接收通道。压力管理同样关键,皮质醇水平升高会直接对抗胰岛素作用,因此正念呼吸等放松训练也是控糖的重要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若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专业评估。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就像及时修正航向的船只,更能避开暴风中心。通过系统性的生活方式调整,完全可能重建健康的代谢节奏,让身体真正告别“虚假饥饿”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