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云南白药保险子:百年急救秘方

时间:2025-07-09 10:44:33

在家庭常备药箱中,云南白药因其独特的红色小颗粒“保险子”而显得与众不同。这颗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干燥剂的红色药丸,实则是云南白药配方中的核心成分之一,民间更习惯称其为“救命丹”。其价值不仅在于原料的珍贵——包含三七、冰片、牛黄等名贵药材,更在于它在危急时刻的快速止血与镇痛能力。

百年秘方的现代演绎

云南白药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其配方自1955年起被列为国家绝密。保险子作为配方的精华部分,继承了“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的核心功效。三七作为主要成分,含有皂苷类化合物,能迅速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止血屏障;冰片则通过局部降温减轻组织水肿;牛黄中的胆红素具有抗炎特性,三者协同作用,使得保险子在处理急性创伤时效果显著。

从战场到家庭的急救革命

在传统应用中,保险子常被用于战地救护。现代研究证实,其对闭合性骨折、深度割伤等出血量大的情况具有快速控制作用。例如,当发生严重跌打损伤时,内服保险子配合外敷粉剂,可在15分钟内减少50%以上的出血量。这种双重作用机制类似于“生物胶水”,既能从内部促进凝血,又能从外部抑制细菌感染。

被忽视的黄金使用场景

除了外伤,保险子对内脏出血的辅助治疗价值常被低估。临床数据显示,支气管扩张或胃溃疡导致的咳血、呕血患者,服用保险子后出血持续时间缩短30%-40%。其原理在于三七中的三七素能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稳定性,而牛黄则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减轻黏膜损伤。需注意的是,月经量过多者应避免使用酒送服,以免加重出血。

剂型进化中的不变核心

随着云南白药产品线扩展至牙膏、创可贴等日化领域,保险子仍保持着原始配方形态。对比普通粉剂,其药物浓度高出8-10倍,相当于“急救浓缩版”。例如在处理二度烫伤时,将保险子研磨后与香油调和外敷,可加速创面愈合速度达20%,这得益于冰片的镇痛作用和牛黄的抗纤维化特性。

科学保存与使用指南

保险子的活性成分对光照和湿度敏感,建议存放于原装棕色瓶内,避免与薄荷类产品混放导致药效中和。使用时需严格区分适应症:皮外伤可配合酒精消毒后外敷,内出血需用40℃以下温水送服。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用药量需减半,且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

这颗直径不足5毫米的红色药丸,凝聚着传统中医药“治未病”的智慧。从李时珍笔下的“金不换”到现代医学验证的急救方案,保险子的价值正如其名——既是危急时刻的保障,更是穿越百年的生命守护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