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疟疾防治格局改写:从非洲大陆到瑞士实验室的破局之路

时间:2025-07-09 17:00:45

2025年7月8日,瑞士治疗产品管理局(Swissmedic)的一纸批文,将诺华制药推向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焦点。其研发的Coartem Baby(Riamet Baby)正式成为全球首款针对婴幼儿疟疾的专用口服疗法。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儿童抗疟药物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瑞士在热带病药物研发中的枢纽地位再次凸显。

蒿甲醚-苯芴醇的“黄金配方”:精准打击疟原虫

Coartem Baby的核心成分是蒿甲醚(artemether)与苯芴醇(lumefantrine)的组合。前者通过释放自由基破坏疟原虫的细胞膜,后者则阻断寄生虫代谢所需的脂质合成,两者协同作用如同“双重锁链”,既快速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又降低耐药性风险。与传统成人剂型相比,该药物针对婴幼儿的生理特点调整了剂量和口感,解决了儿童服药依从性差的难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疟疾每年导致约26万名五岁以下儿童死亡,Coartem Baby的上市无异于为这些脆弱生命筑起一道药物屏障。

从实验室到非洲村庄:跨国协作的接力赛

诺华此次并非孤军奋战。早在研发阶段,其便与疟疾药物开发伙伴组织MMV(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形成战略联盟,结合前者在药物化学领域的优势与后者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经验,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负担的公共卫生产品。目前,包括尼日利亚、肯尼亚在内的8个非洲国家已启动快速审批程序,预计未来三个月内完成准入。这一进程如同“药物高铁”,借助瑞士的监管背书,直抵疾病负担最重的地区。

放射性配体与CAR-T:诺华的“三叉戟”技术版图

Coartem Baby的获批只是诺华技术矩阵的冰山一角。在近期研发日活动中,公司首次系统披露了三大前沿技术平台:放射性配体疗法(RLT)针对实体瘤的精准定位能力,可比作“微型核弹头”;CAR-T细胞疗法则持续突破血液肿瘤的治疗边界;而基因编辑技术正从单基因疾病向复杂病症延伸。这些技术形成的协同效应,恰似瑞士钟表齿轮的精密咬合,驱动着诺华在中长期研发管线中的创新势能。

热带病药物的商业逻辑:社会责任与市场洞察的平衡术

尽管疟疾药物常被视为低利润领域,但诺华通过差异化策略开辟了新路径。Coartem Baby采用分层定价机制,在发达国家以商业保险覆盖研发成本,在非洲则通过政府采购和全球基金支持实现低价供应。这种“杠杆式”商业模式,既维系了企业可持续创新,又回应了发展中国家迫切的医疗需求。正如诺华首席执行官在财报会议中的比喻:“我们既要建造救生艇,也要疏通航道。”

写在最后:全球健康治理的瑞士范式

从2019年首款SMA基因疗法Zolgensma,到如今Coartem Baby的诞生,诺华持续证明着其将尖端科技转化为临床价值的效率。而瑞士监管机构Swissmedic的快速审批通道,则成为创新药全球化的“绿色走廊”。当热带病药物研发的“不可能三角”(可及性、创新性、商业性)逐渐被打破,这场始于实验室的医学革命,终将在非洲大陆的村落里写下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