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医疗评审制度下的临床与科研失衡
时间:2025-07-22 17:42:27
在医疗体系的高压环境中,医生们如同行走在钢丝上的杂技演员,既要平衡临床救治的紧迫性,又要应对评审制度抛来的学术砝码。当这些砝码过于沉重时,钢丝难免倾斜——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严苛的评审标准正在成为压垮医疗人才生态的隐形推手。
科研与临床的天平失衡
报告显示,69.74%的医师认为"科研、发论文压力大",55.56%的医师直言"业绩考核任务重"。这种压力直接体现在时间分配上:医师平均每天需耗费1.47小时进行科研活动,而每周工作时间已高达5.77天。这种"白天开刀、晚上写标书"的生存状态,使得11.86%的医师濒临精疲力竭边缘。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评审标准将SCI论文数量作为晋升硬通货时,那些擅长临床却拙于论文的"手术刀型"人才,往往在职称评审中沦为陪跑者。这种制度性偏见,正在将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推向私立医院或海外市场。
标准化评审的异化效应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虽强调"急危重症诊疗能力",但其364条标准和监测指标中,仍隐含对科研产出的隐性要求。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考核逻辑,催生出畸形的应对策略:有的医生为凑足论文篇数,将完整临床研究拆分为"碎片化发表";有的科室为完成科研指标,不得不缩减门诊时间。更讽刺的是,当三级医院被要求"规范设置儿科、感染科等短板科室"时,这些本就人才紧缺的科室却因科研门槛过高,陷入"越要求越缺人"的恶性循环。
政策茧房与人才虹吸
医保政策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参保率超95%),却未同步解决"医药价格混乱"等体制性问题。这导致医生在应对评审压力之余,还需耗费精力处理"不必要的工作流程"。而当65.4%的医师感受到"公众误解与舆论压力",62.67%的人坦言"无暇顾及家人"时,严苛评审就像在漏水的船舱里增加负重——最终迫使优秀人才跳船求生。某三甲医院心外科主任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年手术量超400台,却因缺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正高评审中败给年手术量不足百台但手握5篇SCI的竞争对手。
破局需要重建价值坐标系
改变这种困局,需要像调整显微镜焦距般重新对焦评审标准:首先应当将病例组合指数(CMI)等临床难度指标权重提升至与论文同等地位;其次可借鉴国际通行的"临床医师"与"科研医师"双轨道晋升制度,让擅长手术的归手术,热衷科研的归科研。对于儿科等紧缺科室,更应建立差异化的评审体系——毕竟衡量儿科医生的价值,应该看他治愈了多少患儿,而非发表了多少篇《儿童疾病杂志》论文。
医疗人才生态就像热带雨林,既需要参天大树般的学术大咖,也离不开灌木丛般的临床骨干。当评审制度过度修剪灌木时,整片森林终将失去抵御风雨的能力。在医改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或许我们该重温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本质: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治愈患者,而非取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