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眼前一黑?警惕身体发出的血压警报
时间:2025-08-01 15:00:26
你是否经历过久坐或躺卧后突然站起来,眼前瞬间发黑、头晕目眩,仿佛被按下了“关机键”?这种持续数秒的短暂“失明”,医学上称为一过性黑曚或直立性低血压,是身体在体位变化时“血压调节失灵”发出的警报。若每周频繁出现2-3次,则需警惕背后隐藏的健康信号。
血压“过山车”:直立性低血压的幕后真相
当人体从卧位或坐位快速站立时,重力会使血液向下肢聚集,正常情况下,血管和心脏会通过加速收缩、调整血流分布来维持脑部供血。但若调节机制延迟或失效,血压骤降超过20mmHg(相当于从平地瞬间坠入3米深坑),枕叶视网膜供血不足便会引发黑曚、头晕,甚至晕厥。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发病率高达15%-20%,但年轻人长期久坐、脱水或熬夜也可能“中招”。典型表现为站立时“眼前像蒙了黑纱”,伴随心悸、肩颈钝痛,平躺后症状缓解。
别忽视“小中风”的红色预警
若黑曚反复发作且伴随口角歪斜、肢体无力等症状,需警惕短暂性脑缺血(俗称“小中风”)。这是大脑后循环血管痉挛或微血栓导致的“断电”现象,如同电路接触不良的灯泡闪烁,虽可自行恢复,但约30%患者会在短期内发展为脑梗死。建议记录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如单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或头颅MRI检查。
贫血与低血糖:能量短缺的“模仿者”
血红蛋白不足(贫血)或血糖过低时,血液携氧和供能能力下降,同样会触发“眼前一黑”。区别在于:
贫血患者可能伴随面色苍白、指甲脆裂,如同“燃料不足的火车”,爬楼时气喘加重;
低血糖则多伴手抖、冷汗,类似“手机电量告急”,进食后症状缓解。血常规和血糖监测可明确诊断。
从急救到预防:三步稳住“失控”的血压
1.慢动作起床法:像树懒一样“分段起身”——先侧卧坐起,双脚悬垂30秒再站立,给血管充分的调节时间;
2.加压护航:穿医用弹力袜或束腹带,如同给下肢“绑上安全绳”,减少血液淤积;
3.电解质补给:每日饮水2-3升(约4瓶矿泉水),适当增加盐分摄入,帮助扩充血容量。长期频繁发作者,需排查是否由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引起。
何时该敲响医生的门?
当黑曚发作时伴随意识丧失、持续头痛或视力缺损,或每周超过3次,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建议倾斜试验(模拟站立的血压监测)或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就像给血压调节系统做“压力测试”。记住:偶尔的“眼前一黑”或许是身体的善意提醒,但频繁发作就是健康拉响的警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