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工科论文致谢:用算法写出人情味
时间:2025-08-11 17:01:49
在工科领域,我们习惯于用算法逻辑解构世界,却常常在论文致谢部分陷入"代码式表达"的困境——严谨却缺乏温度。本文将以一种情感量化算法的思维,拆解如何为技术论文注入人情味,让致谢成为理性与感性的最优解。
第一步:定义情感变量——从二进制到多维矩阵
传统工科致谢常如布尔运算,非0即1(“感谢导师"或"不感谢”)。而高阶表达需引入情感维度矩阵:将导师的指导拆解为学术坐标(方法论传授、研究方向锚定)、人格坐标(治学态度、处世哲学)和时间坐标(开题、攻坚、修改阶段的不同影响)。例如:“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为本研究建立了理论框架(学术维度),其’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更重塑了我的科研认知(人格维度)”。实验室同学的贡献则可量化为协同训练样本:“王欣晖在硬件调试中的经验共享,如同神经网络中的dropout层,有效防止了本研究陷入局部最优”。
第二步:构建情感损失函数——量化无形馈赠
资助机构的支持需超越金额陈述,通过贡献反向传播算法追溯其影响链。例如:“永赢奖学金提供的算力资源(输入层),经实验室设备(隐藏层)转化,最终输出为NeurIPS会议论文的突破性成果(输出层)”。对于导师,可采用梯度累积策略:“从文献综述时的方向校正(梯度1),到实验失败时的损失函数重构建议(梯度2),最终收敛出本研究的关键创新点”。
第三步:执行情感迁移学习——跨学科模板改造
借鉴文科的修辞却不失工科本色,如将比喻转化为技术隐喻:
对导师:“您就像LSTM网络中的遗忘门,帮我过滤干扰;又像注意力机制,始终聚焦研究本质”
对同门:“张三的代码审查如同蒙特卡洛模拟,穷尽各种边界条件;李四的深夜讨论堪比对抗生成网络,激发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对时代背景:“这个伟大时代的日新月异,如同持续更新的开源库,为本研究提供了实时数据流”
最终收敛:精度与召回率的平衡
理想的致谢应如集成模型,既保持学术写作的精度(具体贡献描述),又提高情感表达的召回率(覆盖所有隐性支持)。例如施渝斌同学的经历所示,在列举学术成果(ICLR论文)的同时,不忘映射到人格成长(奖学金背后的激励效应)。这种平衡恰似论文致谢的F1值优化——当严谨的数据支撑(机械系获奖项目统计)遇见鲜活的细节(导师"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冷冰冰的技术文本便生长出温暖的触角。
通过这种跨学科情感编码,工科致谢既能通过学术共同体的检验,又能实现人文共同体的共鸣。毕竟,最好的研究成果,永远是理性算法与感性温度的共同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