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跨学科研究:人文社科的新方法论革命

时间:2025-08-21 16:37:27

在当代人文社科研究中,传统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面对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双重冲击,研究者亟需通过跨学科论证打破知识壁垒,构建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这种论证方式并非简单拼凑不同学科的概念,而是通过方法论层面的深度融合,形成“1+1>2”的认知突破。例如数字人文的发展轨迹就生动展现了这种融合价值——从早期统计学的量化基础,到图书情报学的信息组织技术,最终渗透至文学批评领域,为文本分析提供了显微镜式的观察工具。

量化工具:文科研究的精密手术刀

人文研究者常对数据存在本能警惕,但适度引入定量分析能显著提升论证硬度。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生态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堪称典范:将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转化为热力地图,原本模糊的“地方感”突然呈现出可测量的分布规律。这种转化如同为文学文本安装GPS定位系统,使抽象的人文概念获得具象坐标。实际操作中,可先从基础相关性分析入手,比如通过词频统计验证某时期女性作家是否更倾向使用特定意象,再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回归模型。需注意的是,量化工具应服务于人文问题的阐释,而非反客为主——就像显微镜能观察细胞结构,但无法替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案例研究的跨界设计策略

当研究“社交媒体如何重塑古典诗词传播”这类问题时,单一学科的案例设计容易陷入片面。跨学科案例研究需构建“三维坐标系”:X轴选取传播学的扩散模型,Y轴植入文学接受理论,Z轴则加载数字平台的API数据抓取技术。某研究曾通过爬取微博话题数据,结合接受美学理论,量化分析杜甫诗歌在青年群体中的再创作规律,发现高频转发节点往往对应着诗歌中的现代性元素。这种设计就像用CT扫描代替平面X光片,能同时捕捉文化现象的多个剖面。

文献综述的矩阵式重构

传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文献梳理难以支撑跨学科论证。建议采用“概念-方法-争议”三维矩阵:纵向梳理关键概念在不同学科的演变(如“空间”概念从地理学到文化研究的迁移),横向比较各学科研究方法优劣,最后在交叉点识别学术争议。英文文献的系统综述尤为重要,国际学界对跨学科研究的成熟度评价体系,往往能帮助研究者规避“伪跨界”陷阱。这类似于用不同国家的食谱改良一道传统菜肴,既保持风味本质又吸收新的烹饪理念。

叙事结构的齿轮咬合原理

硬核论文的论证逻辑应像精密齿轮组,每个环节都紧密咬合。开篇研究问题的提出就要预设跨界性,例如“如何用认知神经科学解释唐诗意象的共情机制”;文献回顾部分采用“漏斗结构”,先展示各学科独立研究成果,再聚焦交叉地带;方法论述需交代学科嫁接的具体技术细节,如同翻译员说明自己如何平衡两种语言的习惯;结论部分则应绘制“知识拓扑图”,显示新知识节点在原学科网络中的连接位置。这种结构设计使得不同学科要素如同交响乐的各声部,既独立发展又和谐共鸣。

跨学科论证最终要实现的是“方法论觉醒”——意识到每个学科都是观察世界的特定滤镜,而研究者需要学会灵活切换滤镜组合。当文学研究者能熟练运用社会网络的中心性指标分析作家群体,当历史学者懂得用Python处理古代户籍数据,人文社科便真正进入了“理性与诗意并存”的研究新纪元。这种转型不是对人文性的消解,而是通过方法论的武装,让柔软的思想获得坚硬的表达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