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秋燥护肺全攻略,润养呼吸系统
时间:2025-08-08 14:08:47
立秋时节,暑热未消而秋燥已至,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此时干燥的空气易引发咳嗽、气短等呼吸道问题,尤其对老年人、上班族和学生等群体影响显著。以下从防燥护肺的核心理念出发,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养生智慧,为您提供系统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一、秋燥伤肺的典型表现与机制
干燥咳嗽多因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导致防御功能下降,外界刺激物易引发炎症反应。老年人因黏膜萎缩更敏感,可能出现持续性干咳;上班族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室内外温差加剧呼吸道痉挛;学生群体则因课业压力导致免疫力波动,易合并感染。气短症状需警惕心肺联合问题——如运动后喘息可能提示慢阻肺,而夜间平卧困难则需排查心衰。
二、环境调节:打造湿润防护屏障
空气湿度控制在40%-60%最理想,相当于在室内模拟春雨绵绵的湿润感。使用加湿器时建议搭配湿度计监测,避免过度潮湿滋生霉菌。对粉尘过敏者,可选用HEPA滤网空气净化器,其过滤效率相当于用细筛子拦截99%的PM2.5颗粒。早晚开窗通风10分钟,能实现空气更新率70%以上,比单纯依赖空调更健康。
三、个性化防护策略
老年人建议采用“三层防护法”:晨练前饮用200ml温蜂蜜水润滑咽喉(蜂蜜中葡萄糖氧化酶可形成保护膜),外出佩戴外科口罩阻隔冷空气刺激,居家穿高领衣物避免颈部受凉。上班族可办公桌放置微型加湿器,配合每小时1次“20-20-20”护眼法则(远眺20秒、眨眼20次、饮水20ml)缓解干燥。学生群体应避免共用文具,书本定期紫外线消毒,课间进行缩唇呼吸训练(吸气2秒、呼气4秒)提升肺活量。
四、运动与饮食的黄金组合
推荐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太极或瑜伽,其能量消耗相当于缓步登楼,既能增强膈肌力量又不会诱发气道痉挛。饮食遵循“白+黄”原则:白萝卜含芥子油苷可分解痰液,雪梨中的熊果素能修复受损黏膜;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每100g含890μg)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强化呼吸道上皮细胞。避免辛辣烧烤,这类食物会像砂纸般摩擦本就脆弱的呼吸道。
五、症状监测与应急处理
当出现痰中带血丝或发热超过38.5℃时,提示可能进展为支气管炎,需48小时内就医。突发气短可尝试“咖啡杯呼吸法”:双手环抱热水杯温暖胸腔,同时用鼻吸气3秒、嘴呼气6秒,利用热蒸汽扩张支气管。建议慢性病患者建立症状日记,记录每日峰值流速(用简易峰流速仪测量),数据波动超过15%即需复诊调整用药。
特殊人群需注意:糖尿病患者饮用蜂蜜水应控制在10g/日以内;哮喘患者运动前需预热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孕妇建议选择生理盐水雾化替代药物性止咳。通过系统养护,可使秋季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40%,让肺脏在丰收季节保持清润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