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名《地方病通报》,创办于1986年5月,于2011年正式更名,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刊号ISSN1000-3711/CN65-1286/R,邮发代号58-95。1992年曾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独家)(CAJCED&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C&CMCI)、英国CAB Abstracts 和 Global等等。本刊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结合西部地区卫生防病工作需要,交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和防治经验,服务新疆及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将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并为广大的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更优的交流平台。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单位: 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版部门: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0-371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65-1102/R

邮发代号: 58-95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6

出版地区 新疆

出版地区 新疆

订购价格 190.00

杂志荣誉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 杂志名称: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 主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 主办单位: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国际刊号:1000-3711
  • 国内刊号:65-1102/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2006年第1期文章
  • 勇洙对印鼠客蚤杀灭效果试验研究

    目的观察杀虫剂勇洙对印鼠客蚤实验室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瓶膜法进行试验.结果(1)半数致死浓度LC50:0.00219432%(0.00204313%~0.00235670%);(2)随着药物浓度的逐渐增加,KT50呈现有规律的缩短,24h死亡率也逐渐增高;(3)当药物浓度为0.005%,0.01%时,KT50在6min以内,8min内击倒率均大于80.0%,24h死亡率均大于84.0%;(4)残效......

    作者:蔡文凤;吴鹤松;冯星明;王国良;董兴齐;马永康 刊期: 2006- 01

  • 青蒿琥酯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后机体免疫转归及肝脏中部分酶活性的变化

    目的对比观察青蒿琥酯(Art)和阿苯达唑(Alb)治疗继发性棘球蚴病后,小鼠的免疫转归及肝功能变化.方法放射免疫标记技术测定小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L-2和IL-4的变化;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的改变来观察Art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用比色法检测肝脏组织中的MAO和GPT的含量来观察Art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各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小鼠血清IL-2、IL-4及IgE含量有显著......

    作者:蒲秀瑛;傅宣英;王琪;景涛 刊期: 2006- 01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鼠疫腐败材料

    目的评价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对鼠疫腐败材料检测效果.方法将感染的动物脏器,分别置于室温(25℃)和37℃下,在保存的不同时期,用胶体金试纸条进行检测,细菌培养和反向血凝(RIHA)同步检测.结果感染材料,保存300d后,GICA、RIHA检测均为阳性,20天后细菌培养为阴性;正常材料,保存300d后RIHA检测为阳性,而GICA检测为阴性.结论对鼠疫腐败材料的检测GICA优于RIHA和细菌......

    作者:郭英;王鹏;吴明寿;于国林 刊期: 2006- 01

  • 野生动物嗜肝病毒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世界60亿人口,有2.5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并诱发肝细胞癌(HCC).但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HBV在疫苗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有效的治疗性药物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均由于HBV的宿主范围非常狭窄,无有效的小型动物作为动物模型,供病原、发病机理、疫苗和治疗性药物的研究,加之道德等原因,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从发......

    作者:陈欣如;燕顺生;张勇 刊期: 2006- 01

  • 泡型包虫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泡型包虫病(AlveolarEchinococcosis,AE)是由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Em)幼虫主要寄生在人体肝脏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泡球蚴多以外生性出芽生殖,如恶性肿瘤生长,泡球蚴还可通过血循环、淋巴等途径转移至肺脑等器官,危害极大,被视为致命的蠕虫感染之一.泡球蚴对人体来说是感染性外源性物质,具有抗原性,可诱发宿主的体......

    作者:王鸿;李文桂 刊期: 2006- 01

  • 双歧杆菌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Bb)是人和哺乳动物回肠末端及大肠内主要的生理性菌群,是革兰氏阳性菌,形态多样,可呈V字、Y字、弯曲状、球拍状、棍棒状、球杆状甚至球状,适pH为6.7~7.0,适生长温度为36℃~38℃,无芽孢、荚膜或鞭毛,无运动性.一些双歧杆菌初代培养为分叉状(bifid),继代培养就变成杆状(Bacilloid),杆状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变成分叉状.其细胞壁不规则,凹凸不......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刊期: 2006- 01

  • 利什曼病的危险因素变迁与控制进展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一种致命性寄生虫病.该病是由于被利什曼原虫感染的白蛉叮咬所致,按照临床表现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内脏利什曼病(又名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粘膜皮肤利什曼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该病在全球88个国家流行,近3.5亿人受其威胁.据估计目前全球感染该病的人数达到1200万例[1].在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WHO/TDR)中,利什曼病为仅次于疟疾、......

    作者:李森;伍卫平 刊期: 2006- 01

  • 炭疽芽胞杆菌中插入序列研究进展

    炭疽芽孢杆菌是1877年由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柯赫(RobertKoch)发现经人类证实的第一个细菌病原菌;它属于B.cereus菌属,此菌属主要包括炭疽芽孢杆菌(B.anthracis),腊样芽孢杆菌(B.cereus),蕈状芽孢杆菌(B.mycoides),假真菌样芽孢杆菌(B.pseudomycoides),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和B.weihenstephanensi......

    作者:刘志强;海荣;俞东征 刊期: 2006- 01